傳統文化資源是一個對被歷史所淘瀝下來的物質及精神遺存的概稱。歷史面貌看似非常具體,有時候卻又有些虛無,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斷斷續續、忽遠忽近的龐雜文化資源。隨著社會進程的不斷發蔚縣,這種文化資源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其本質上是一個多元和綜合的大系統,所涵蓋的概念也是在不斷擴展與延伸著的。由此,我們應當關注其中能與當下的生活方式和審美經驗發生某種聯系的文化因素,傳統的血液也因此得到延續,文化的基因也借此獲得發展,就藝術創作而言,我們關注的重心在于文化資源能夠作藝術形式的視覺呈現,而是要在當代藝術的方法論中重新分析、挖掘傳統文化內涵、精神特質、思想智慧,在多元與開放、宏觀與多維度的基礎上,于中西藝術發展比較過程中,將文化傳統資源創建性地移植轉換于當代藝術語境中,最終達到傳統資源被激活并得到有效轉化和利用的目的。
著名文學家魯迅先生鑄銅頭像
就當代藝術中的雕塑而言,是能夠承擔將傳統文化資源向當代藝術轉換的有效載體。對當代雕塑藝術體系的探索和文化轉換,以及建立東方文化語言體系的目標應是重道輕技的,還應形成對西方主流藝術有一個創建性回應,并同時確立我們自身文化立場判斷和價值趨向,在世界一體化和文化多元發展的格局中,建立自覺的本土意識,達到文化身份彰顯之目的。當代藝術語境中的雕塑創作,包含有較此前的藝術形式更寬泛的各種可能,但在內在的文化屬性上,卻并沒有形成彼此間的割裂,而是相反,當代藝術的文化屬性,要求其與傳統之間發生更本質的內在聯系。從表面上看,當下中國雕塑呈現出了跨界融合與多元交叉的大趨勢,這與當前的大藝術視野的發展是一致的,但需要警惕的是,不作思考的跟風和無自主性的文化立場,必將使自己陷入一種盲目的尷尬語境中。當前,中國當代藝術迎來了相對穩定和良性動作的歷史時期,這與眾多有識之士也越來越重視自身文化血脈的傳承,以及有意在混雜的藝術圈中不斷明晰自身的東方身份有關。顯然,這種屬于東方語言體系的雕塑形式將會開啟一個更新和更寬廣的藝術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