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義必須要有對象,而成就一個人的終生忠義,更非有敵人不行!劉備是關羽的結拜兄弟,是關羽畢生的貞忠對象,但關羽忠義精神得以流傳后世,還需得助于兩個人,一個是曹操,另一個是孫權。即是說,魏蜀吳三國的最高領導人,都與關羽的忠義拉上了關係。
站立的關公銅像
劉備關羽與劉備結拜為異性兄弟時約為二十七歲,之前關羽已娶妻生子,且因殺了當地惡霸而流浪五年,可見關羽在結拜時心智已十分成熟,絕非一時衝動或是年幼無知之舉。結拜之后,關係更維持達三十一年之久,其間經歷無數考驗,但始終沒有影響關羽對劉備的忠誠。
黃銅拂須關公神像
嚴格來說,關羽與劉備的關係,除了是結拜兄弟,有著江湖社會的道義外,亦存著封建王朝的上下尊卑,可謂同時體驗了人間真情與官場殘酷。結局是關羽因忠于結義之情而死,而劉備為結拜兄弟復仇,興兵伐吳而導致兵敗身亡,甚至連張飛亦是因討吳時被部下所殺。可以說,劉關張三人間接或直接都因履行三十多年前的結拜誓言而死,同以悲劇收場,這形成后人論及結拜之交,都以劉關張為典范。
曹操關羽與曹操的關係頗為複雜,雙方認識近三十年,初友后敵,其間共有三次因曹操而突顯出關羽的忠義。
第一次考驗,發生在關羽兵敗向曹操投降后到白馬之戰前為止,為時只有短短的兩個月。這段期間曹操對關羽欣賞有加,并經常以厚禮籠絡,但關羽以種種行動証明自己不會因利益而忘卻與劉備結拜之情,表現了關羽對劉備的「忠」。
第二次考驗中,關羽為報曹操知遇之恩,在白馬戰場上斬顏良,誅文丑。雖然關羽最終離開曹營,但離去前仍冒死在戰場上殺敵作為對曹操的回報,關羽表現了對曹操的「義」。
第三次考驗在赤壁之戰后,關羽在華容道上義釋曹操,証明關羽對曹操往日恩情仍感恩在懷,愿以死相報,再一次表現了關羽的「義」。
可以說,若關羽一生沒有曹操的出現,其忠義行為始終無從突顯,是曹操多次成就了關羽的忠義行為。
孫權最終能夠成就關羽畢生忠義的人,是東吳的最高領導人:孫權。
關羽敗走麥城后,孫權利誘關羽投降。關羽若投降,一生英名將盡付流水;即使關羽拒降,而孫權是用其他方式處置關羽,如將他絲毫無損送回蜀漢,或關進東吳牢中不聞不問,關羽日后面對劉備,也會無地自容。成就關羽畢生忠義的關鍵,在于他拒降后被孫權處死。拒降確認了關羽的忠義心,被處死則為關羽忠義加上了完美的感歎號,兩者同樣重要。
孫權將關羽推出斬首之時,那會想到日后關羽延續千年的忠義形象,竟然是由他來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