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著名人物死后被奉為神并非少見,但能在全國盛行千年以上,影響之深,廟宇之多,信徒之眾,都難與關帝相比。現今關帝信仰能遍及全國,綜合來說是有以下六大成因:
黃銅關公像
忠義心舉世無匹儘管史上與關帝同樣勇猛和具謀略的將士不知凡幾,但唯獨忠義的情操以關帝最為特出。關帝所具備忠孝節義,是中國歷朝統治者、士大夫,甚至普羅大眾都推崇。
站立的關公銅像
凝聚群體的力量社會各階層及不同群體均可從關帝信仰中取得所需的精神寄托,其忠于上又義于友的精神可凝聚內部,促進團結及互信。
統治者封爵賜號關帝的忠義歷來都得到統治者的重視,自三國以來,歷朝都有帝王為關帝御旨加封。大體上說,朝代越后重視程度越高,尤以明清為最。每次晉封,并不是欽定賜號那麼簡單,而是有隆重的冊封儀式舉行,之后個別的關廟待遇便會相應提高,包括廟宇規格、廟產規模及住廟人數等。在統治者積極的推廣下,地方自然爭相仿效建廟,最終做成關廟遍佈全國的現象。
儒釋道一致推崇關帝的人品及行為符合儒家忠孝仁義的道德規范,歷來均受儒教推崇,尊稱關帝為「文衡圣帝」,被奉為文人士子的守護神。至于道教,傳統上關帝廟一直由道士掌管,關帝被稱為「伏魔大帝」、「蕩魔真君」、「協天大帝」、「四大元帥」之一,屬道教神系的高層次。佛教亦把關帝視為護法神之一,尊稱為「伽藍」,后又升為「護國明王佛」。關帝能同時得到三教的一致推崇及供奉為主要神祇,歷史上是絕無僅有!
小說和戲曲影響宋元之際,是關羽歷史地位的轉捩點,主要是有關三國的文學、詩賦、傳說、戲曲已開始在民間大量流傳,為明代成書的《三國演義》提供了素材基礎。
《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古典小說之一,作者羅貫中將當時流傳的三國素材及陳壽的《三國志》集其大成而寫成。該書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加上印刷術的進步,因而大受歡迎,關羽在書中的忠義形象更因此深入民間。
此外,戲曲在元朝空前發達,演戲成為民間傳統的重要活動。由于三國故事是戲曲的好題材,為了吸引觀眾,編撰者一般都會刻意塑造關羽忠義的形象,例如加上特殊的對白、唱腔和化妝效果等,使關帝充滿正氣,造就了「關帝戲」的形成,除使關帝名氣得以遠播外,更有助關帝神格的提升。
清代善書的流通所謂善書,是指用因果報應勸人為善的教化書籍,印送善書更被認為是很大的功德,在清代廣為流行。眾多關帝的善書中,以《關圣帝君覺世經》和《關圣帝君明圣經》為最流行。關帝信仰能夠在清代深入民心,與關帝多種善書的大量刊印和流通有密切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