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巫志標不能接受銅雕表面著色的多元化,主要是因為巫志標受固有觀念意識的束縛,總認為其“銅色不達”,作品亦失去自身應有的藝術價值。然而縱觀近十年的藝術創作展覽,無論是平面的還是立體的,巫志標內心不禁潮涌,發現其實這是人類社會的進步,是藝術思潮、觀念的轉變與突破,是人類美術史上無限長軸卷中的一頁。
小型銅鐘
純銅鑄造觀音菩薩佛像
歷史上具有主導性的藝術作品的取向、形成和定形都具有階段性,這是美術發展史的必然規律。隨著時代的推進,在藝術創作中,無論作品以何種介質、何種形式出現,都是思維、觀念、意識的演變和推進。當某個特定的形式在一定的時期里得到大眾的認可并得以盛行,那么在那特定的時期里它就會成為藝術導向的主流、風向標,從而自然成為美術發展史中的一個節點,被人類文明的史冊記載。現在每一位藝術創作者所做的一切就是這個過程,而且是一個必經的過程。人類社會因為有了藝術創作者的勞作付出,其歷史才得以延續,社會文明方能得以發展。我們正在這條道路上走著,道路上有很多的節點。
蹲坐的孩童石雕像
馬踏飛燕銅雕
今天,科學技術已經成為影響現代銅雕藝術發展的一個重要且必不可少的因素。如,各種各樣的材料的產生,以及各色合金銅的出現,為銅雕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藝術家在構思創作過程中,巨大高峻的造型、精細如絲的雕琢、奔放的動勢、繁復的構成,都可在銅質材料上得到實現。記得在一次業務洽談中,基于制作成本和最終效果的體現,巫志標提供給業主一個銅質材料表面色澤稍顯斑斕的設計方案,設計的原則是對雕塑作品進行多元化的表達,不同的造型搭配不同的色彩在有特點的空間環境里會表達得更為充分,內容與形式的結合將更為協調。
而業主最后的審定結果是:“我要金黃色的、亮晶晶的,讓人一看就知道那是銅,那才會高檔、有貴氣。”巫志標后來琢磨了這番話,開始思考:現代社會中人們對于雕塑文化產業需求的是作品的材質還是造型意念上的視覺效果?藝術品的消費與消費者的認知層面有著一定的關系,消費的取向形式又存在一個過渡轉換期,而藝術家的勞作應該是這一時期的潤滑劑、推進器。藝術家的創作無論以何種形式出現,處于不同時代的人們都有不同的見解和認知。無論人們接受與否,其體現的都是藝術生命史的演進過程,也是時代觀念的轉變與進步。
在社會群體中,不管是普通人還是專業人士,對新事物的認知、判斷、接受都需要一個過程。巫志標認為,雕塑作品在表面著色處理的效果上正由以往單一的形式走向一個多元化的初始階段,這可能是一個漫長的成長期,而當成長期過后,銅雕作品的表現將出現一個豐富多彩、百花齊放的局面,甚至可能會出現一個與一般銅質效果相背離的彩繪的立體藝術世界。上述言論和案例列舉只想說明一點:銅雕作品的效果表現未來的發展方向具有探索性、創新性和延伸性,如色彩繪畫那樣,在一定的時期將會達到多元化、大眾化。今天我們既要繼承和發掘先人的寶貴文化,又要創造性地結合現代科學技術,發揚光大銅雕這一文化藝術,有必要集中精力研究和開發銅金屬表面處理技術,充分利用原銅的優越性,注入高科技,提升銅雕藝術品的藝術價值、歷史價值和經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