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來,關于孔子雕塑的熱度一直居高不下,孔子謙卑、儒雅、慈愛的長者風范已經深入全世界人民的心中,現在更是以雕塑的形式繼續激勵著人們勤學與禮讓。但是有的孔子雕像卻引起了人們的好奇和不解,為什么慈祥儒雅的孔子會豎起食指?尤其是,為什么以仁愛著稱、似乎是文弱書生的孔子,腰間會佩戴著寶劍?能夠觀察到,大量孔子像和雕塑都是配有寶劍的。但是歷史上的孔子真的佩劍嗎?古往今來,人們眾說紛紜,提出了很多零碎的論點,卻從來沒有人去考證過這個問題,相關的文物出土也近乎是空白。坊間認為孔子持劍,并且劍名紫微,是文人劍的一種,無刃,這種說法沒有絲毫的根據。孔子的形象已經隨著儒學的發展演變而內化為中國傳統思想和文化的標志性符號之一。孔子是否真的佩劍,不僅可以指導更符合孔子歷史形象的孔子像的建造,并且還可以讓大家對孔子形象有更豐滿確切的認識以及中國傳統思想和文化的源流有更深刻的理解。
校園名人孔子銅雕
春秋時期的短劍以吳越制作的最為精良,南方地區的制劍和擊劍技術是超過北方的,長劍則似乎最先出現在楚國,楚國的長劍應當是在吳越的冶金技術和擊劍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在春秋時期的北京,劍不過超過60厘米,所以古今諸多孔子像中,包括吳道子的孔子像,孔子的佩劍都過長了,這么長的劍到戰國時期才會有,吳道子是唐朝人,他說話的劍應該是按照唐制長劍為藍本,如此便好理解了。孔子生活于春秋晚期,當時寶劍是比較受重視的,很多史實表面,先秦時期,人們對劍是相當重視的。寶劍具有實用性和觀賞性雙重價值,此外還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孔子周游列國,經常遇到各種危險,再逐于魯,削跡于衛,伐樹于宋,窮于商周,圍于陳蔡。更不必說當時交通不便,大自然的改造程度較低,經常可能遇到野獸。從實用性角度來說,孔子也是有可能佩劍防身的。劍在春秋初期就已經出現,極受重視又富有實用和裝飾價值,已經有足夠的時間融入禮制,佩劍在多種場合都是符合禮儀甚至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