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馬種的發源地和養馬最早的國家之一,中國馬的形象最早見于甲骨文,再出現于青銅器上。我國的新疆現在還有比熊貓還珍貴的野馬。野馬是家馬的祖先,它在我國已經有幾百萬年的生活史,但被我們的祖先馴化的時間卻最晚,距今大約四五千年,即新石器時代晚期。古籍上說:“自軒轅以來,服牛乘馬”。軒轅即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黃帝,服牛乘馬即馴服乘坐牛馬的意思,也就是說,從黃帝以來才有了六畜之一的家馬,工人役使。據史籍記載,給馬官定名字,始于周代。能力低下的馬,叫駑馬、駘馬。良馬古代稱龍駒、天馬、蒼龍、龍煤、纖離、吉疆、騰馬等。歷代名將都有自己的寶馬。西楚霸王項羽乘的馬取名“騅”,此馬五歲,跟隨項羽立功創業,所向無敵,常一日千里。追風赤兔馬原始董卓賜給呂布的,呂布身亡,此馬被關云長所獲。張飛的戰馬也不賴,時人稱“人中張飛,馬中玉追”,性情暴烈的張飛竟給自己的坐騎賜名“玉追”,這個文雅的名字,甚為有趣。蜀主劉備的馬叫“的廬”,也是頗為別致。
銅雕馬泥塑
我國從夏代初年開始養馬,之后始終是畜牧業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周朝時期,對馬的認識和馴養已經有了相當深入的把握,朝廷還專門為馬蓋馬廄,設官職,配人員,負責馬的放牧、飼養、調教、乘御、保健、繁殖,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馬政制度。到了農業社會,馬的實用功能減退,主要用作交通工具。以馬代步,騎馬出行,騎馬行商,騎馬傳郵,馬馱運貨,無論官方或民間,馬都是那個社會主要的陸路交通工具,馬車的出現使馬的交通運輸功能大為提升。在古代的作戰方式,主要有步站、車站和騎戰,其中的車戰和騎戰都離不開馬,因此,東漢有位愿“馬革裹尸”的將軍馬援說,“馬者,甲兵之本,國之大用”。在冷兵器時代,交戰雙方擁有馬匹的數量,往往是代表軍力和決定勝負的一個標志,戰國七雄之首的秦國,有車千乘,騎萬匹,卒百萬,兵強馬壯。秦始皇兵馬俑坑內的大量戰車,騎兵俑和步兵俑,就是秦國強大軍隊的縮影。馬,強勁而豪邁,雄壯而有力,輕捷而敏銳,平和而合群,勇敢而馴服,勻稱而優美,因而深得人類的歡心,視為親密的戰友、生死與共的朋友、吉祥的瑞獸。人們敬馬、愛馬、崇馬、尊馬、頌馬、贊馬,成為千百年來獨特的民俗文化現象,延續在中華民族的精神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