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西方美術史或者雕塑史,人和人體的表現始終是最為重要的藝術主題和文化精神載體之一,無論是從史前人類的石雕刻到東西方人類的神靈崇拜的塑像,還是到雕塑事業得到迅速發蔚縣的希臘時期,或是到體意識全面覺醒的近現代雕塑藝術,人物雕塑藝術的表現都承載著鮮明的時代精神,這種時代精神體現著人們對人與神、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深刻思考和鮮活的人文情感。隨著科學和人類審美能力的進步,藝術也隨著進步了。寫實的人物雕塑藝術語言也隨之被烙上了時代的印記,而這些有著鮮明時代痕跡的雕塑藝術語言卻是時代洪流中的雕塑家們艱辛探索的成果。而在可資源豐富、藝術表現手法和藝術觀念多樣化的今天,藝術作品所體現的藝術語言的時代性和創造性,前所未有地成為藝術批評和社會關注的焦點,也是當代雕塑創作,更是寫實失人物銅雕創作的難點和高點。中國當代致力于寫實人物銅雕的藝術家們,在吸取西方傳統雕塑營養的同時,有的在不斷地化他人長處為己有,形成了自己的寫實風格;有的則開始把中國傳統的、民間的、民族的所特有的語言,與西方傳統的銅雕語言相結合,也形成了頗具民族韻味的風格。
黃銅孔子全身像
形體和空間是銅雕人物藝術最基本的語言,所謂形體指是的形狀和體積,是雕塑家用點、線、面、體等形態的材料作出的方、圓、尖、鈍、軟硬、凹凸、塊狀、線形等諸多形體復雜或單純的組合,創造出寫實或抽象的各種形體,傳達作者的信息,感染觀眾。古典傳統歸納的銅雕藝術的特點,像重量感、永久性、親切性、概括性等,都是雕塑的形體語言派生出來的。銅雕人物的空間語言則有三重含義,一是指銅雕人物本身的空間性,即雕塑形體實際所占的三維空間和圍繞它的虛空間;二是指雕塑內部形體結構組合的空間;三是指通過作品的形體所造成的非現實的空間,即雕塑的語言所表達的東西與欣賞者產生共鳴時的內涵空間。雕塑中形體與空間互為存在的基礎,沒有空間形體就無法存在,而空間的語言是通過形體的語言表達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