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內的泰山,為我國五岳之首,以“天下第一名山”盛名于世。泰山頂上的碧霞祠,是碧霞元君的上廟,供奉著被尊為“泰山女神”的碧霞元君銅像,同時,在碧霞祠的大院內,有著兩座明代鑄造的銅鼎爐,造型美觀,制造精致。安置在碧霞祠大院西側的銅鼎爐,是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鑄造的,鼎爐本身高是1.35m,爐徑0.85m,其下部的銅基座高為0.6m,故通高1.95m,放置在圓形石座之上。
慈云寺銅香爐
這座嘉靖年的銅鼎爐,是由三足圓鼎爐身和圓形頂蓋兩部分組成,圓蓋上鑄有八卦符號,和八個圓孔相間,還鑄有蓮花等圖案。在三足二耳圓形鼎爐身上,鑄有很多銘文,主要是監督官和募捐人的姓名等,既有“御用監太監李棋,內官監左少監陳鏞、杜泰,俸御官杜金,文思院大使張欒”等明朝官員的大名,也有“大明國京都順天府涿州房山縣等處地場大石窩店等處眾善人,鑄造銅香爐一鼎,連座一千斤。”的銘文,在鼎爐的爐腰上鑄有“泰山頂上永遠供奉,大明嘉靖拾玖年捌月吉日造”的銘文,表明了銅鼎爐鑄造的目的和鑄造日期。在3個鼎足上,則鑄有狻猊圖案。
仿古銅香爐
鼎爐的造型,莊重大方,是現存不多的明代銅鑄鼎爐之一。銅鼎爐通高2m,爐徑0.8m,為明萬歷十七年(1589年)鑄造,因爐上鑄有“皇帝萬歲,萬歲,萬萬歲”的銘文,故被稱作“萬歲爐”。“萬歲爐”由3部分組成,下部為三足二耳圓形鼎爐的爐身,鼎足上鑄有狻猊圖案,爐身上沿鑄有紀年銘文:“大明萬歷拾柒年肆月吉日造”。中部爐腹,是一個開有門窗的六面體,6根柱子上,都鑄有蟠龍圖案,爐腹的5個面都開有門窗,便于焚香、燒紙,只有朝南的一個面,像一個牌位,上面也鑄有3條蟠龍浮雕,中鑄“皇帝萬歲,萬歲,萬萬歲”的銘文。而鼎爐的上部,則為重檐圓形攢尖寶頂,并仿鑄出瓦壟、斗拱。
所以,“萬歲爐”這一尊銅鼎爐的裝飾,是很華美的,其造型的藝術水平很高,鑄造的質量也很好。但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因該爐與皇帝有關,故遭到紅衛兵“破四舊”行動的影響,銅鼎爐的爐身、寶頂等處被砸,留下了凹陷和裂痕,從圖3中也可看出,圓形寶頂被砸后留下的凹陷痕跡,不過,這“萬歲爐”雖有過苦難的歷程,但總算保存下來,而且,總體仍比較完整。據查,這一座由下部為三足圓形鼎爐的爐身,中部為開有門窗的六面體爐腹和上部為重檐圓形攢尖寶頂的爐頂等3部分組成的銅鼎爐,是現存的這種形式銅鼎爐中最早的,所以,是很寶貴的。
泰山歷來受到各朝皇帝和皇室的追捧,所以,這2座用來燒香、焚紙,以祭祀泰山女神的銅鼎爐,顯然也和明朝皇室直接有關,銅鼎爐的銘文中,出現“御用太監”以及“皇帝萬歲”等字,爐身上還鑄有蟠龍,就很說明問題了,因和皇室有關,當然就不用鐵,而用銅來鑄造鼎爐了。這樣一來,倒給我們留存了2座現今極為少見的明代大型銅鼎爐。